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1-03-11

3、《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不仅是生动的,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提练和升华,这也是这个文学形象成为共名人物的重要条件。
在小说的末尾,当人们在埋葬别里科夫之后,马上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存在,可以说,这就是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别里科夫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XX年到XX年”)
2、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4、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5、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看来别里科夫的确是沙皇专制的忠实代表,他的套子性格是整个社会都认同的.而且作为契诃夫本人,《套中人》作为他的代表作品,流传很广,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了很多受压制的群体的共鸣,别里科夫激起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他的套中人形象被社会广泛认同,这也是他构成共名人物的因素之一。
    以上三个方面,是形成人物共名的基本因素,我们对这个问题就分析到里为止。 
三、中外文学作品中具有共名特性的人物形象
有关共名形成的原因分析过了,那么,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除了林黛玉和别里科夫这两个“共名”人物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共名人物呢?这些共名的形成是不是也具有这些特点呢?
    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同学来交流和分析一下,看看这些名字是如何从专名变成共名的?
(一)阿q
(二)葛朗台
(三)王熙凤
以上同学分析的中外文学作品均属现当代作品,那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不也有“共名”人物呢,答案显然是有。
四、结束
《圣经》中的犹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难道不都是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再看中国文学中的著名典型,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诸葛亮,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鲁迅笔下的阿q,难道不也是都有一个“非常突出”、“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的主要特征吗?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课本学好,学活。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