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2021-02-01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 ,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拓展探究阶段:
1、 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 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板书设计:
  巧用动词抒怀
 
 抒情手法 写景状物抒情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咏叹
 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平淡自然工致的语言风格 句式对仗工整
  无用典和化用之痕
 叠词
七、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是一个事实,文言文教学中无人,学了六年(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除了积累一定的字词、语法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积淀在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营养?这是否是对课标标榜的目标的极大讽刺?所以,文言文教学目的应着重在于立人,在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中成长,在精神上站起来,特别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触摸历史”,是获得“历史的现场感”,是与古人“会意”、“会心”。 因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同时设置了探究性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体验。
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