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祝福》教案和练习
2020-05-16但是祥林嫂的所谓抗争与反抗又是有局限的,从积极的方面说,它是祥林嫂不愿任人摆布,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当然是符合礼教道德的——生活的表现。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的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点评]设置本题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绝对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这一人物自身性格,要学会用历史的和辨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祥林嫂的反抗行为,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5、祥林嫂的一生命运悲惨,生活中屡遭不幸,面对她所经历的这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丁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假若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一个人祥林嫂也许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是写封建制度吃人,只要是封建制度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没有出路”。你如何理解丁玲的这番话?
[精析]解答本题时我们不妨调动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在已经接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我们是有比较深的体会的。在《祝福》这出悲剧中,许多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都充当了“杀手”的角色,丁玲的这段话实际上为我们解答本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解答]首先看鲁四老爷,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但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认为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罪恶,并因此害怕她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贫困而死,他还要骂一声“谬种”。
再来看看鲁镇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对于祥林嫂的再嫁,那是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将祥林嫂卖掉,小叔子更是为了自己,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对于她儿子被狼吃掉的悲惨遭遇,鲁镇的男人们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开了”,女人们到是“陪出许多眼泪来”,还算有些同情心,但随后许多老女人“特意寻来”,听完故事“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的头痛了”;对于祥林嫂因为抗婚而留在头上的疤痕,柳妈将其当作新鲜故事广泛传播并引为笑谈;对于祥林嫂的死,就连鲁四家中和祥林嫂朝夕相处过的短工都很“淡然”,“我”开始有些“惊惶”,“随后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丁玲的这段评述,深刻地参悟了鲁迅先生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叙写当中所蕴涵的深意。中国两前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冷漠。祥林嫂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周围民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