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诃德的时代•教案

2020-03-11

学生结合背景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批判虚幻不实、麻醉人民、涣散民心的侠义公案小说。
(2)本文的结构该怎么划分?(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允许存在分歧。)
第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1-3):由一些文化现象引出中国没有塞万提斯式的作家这一论题。
第二部分(4-5):剖析中国文化现象,指出其特点:等待着英雄,安心做奴才。
第三部分( 6 ):呼吁中国早日出现塞万提斯式的作家,帮助民族,拯救自己。
第二种分法见《教参》p105
2、分析局部思路
(1)学生齐读前三段,思考作者针对什么文化现象,得出结论的。是否有现成的语句?如何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由新文学作品的印数推断中国识字的人数最多只有一万到两万,隐含地指出新文学作品的市场有限,脱离广大民众,不能为广大的小市民所接受。说明中国还处在吉诃德时代。
(2)自读第四、五两段,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①第四段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段首先指出《水浒》类的作品只能给人以精神安慰,虽然仇恨的对象非常多且到现在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武侠”上,这样的等待不过是自我欺骗,最终也只是“请听来生分解”。
②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博得广大读者的厚爱?广大读者有怎样的阅读心理?这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然后自行组织语言)
提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百姓们不能忍受深重的压迫,心中有仇恨(文中有描写他们仇恨的心理的 语句),但是认不清出路,不想起来抗争。他们看了这类小说,就把小说中的英雄当作“青天大老爷”、“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坐等着心目中的英雄来拯救自己。就连那些学道修仙炼剑的英雄们,他们的主子也都是皇上的奴才,他们不过是奴才的 奴才罢了。这说明当时大多数的人还处于愚昧、封闭状态中,新文学的影响面很小。
(3)物色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最后一段。(要求读出幽默,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展开讨论后回答问题:中国的塞万提斯为何难以出现?
提示:①残酷的社会现实;
②人们普遍存在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
③当时的社会风气。
(4)纵览全文,结合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唐吉诃德》的意图,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提示:《吉诃德的时代》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泛滥,社会公众受小说中散布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把改变个人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的身上这一现象而写,希望产生一个像塞万提斯一样埋葬骑士文学的作家,正视大众心态,用正确的、进步的思想教育民众,结束中国的堂吉诃德时代--公众愚昧的时代。
六、写作借鉴
1、 语言:
①旁征博引,既有数据、事例,又有诗句、俗语,深化了文章的 内涵。
②幽默诙谐,如把中国没有塞万提斯这样的作家,说成“中国的塞万提斯难道还在摇篮里?!或者没有进娘胎?!”再如刻画群众的 仇恨心理 “恨得真正切齿……挖出来的。”的语句。
2、选材上,大中取小;立意上,因小见大。主旨是唤起民众自己做英雄拯救自己,起来反对专制制度的大问题,但话题却是当时的一些文化现象和人们的 心态,这是大中取小。由一些视而不见的社会文化现象说到如此大的 问题,因小见大。
七、作业
熟读课文,从思路、写作方法、语言等方面谈谈感受,并与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