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2020-02-20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惆怅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春寒料峭,雨声淅沥,身患重病,时局动荡使作者感时伤怀,产生了惆怅。鲁迅心境本是惆怅,亡友白莽被害已经五年,自己留存的“遗文”还没有给以“流布”,一旦有人提起,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一齐涌上心头,所以就更加惆怅。让学生在理解感情的基础上,品位咀嚼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的灵魂。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简直”: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虽然“我”不说,但“我”心中依然凝聚着对于白莽的炽热的爱和怀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使我不能说的深层原因。从中表现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抨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白莽的战斗诗篇,是向千百万民众发出的向反动派进军的动员,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所以把它比作“东方的微光”,比作“响箭”,比作“进军的第一步”。当时白色恐怖严重,还是严冬季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涵着勃勃生机,所以把它比作“冬末的萌芽”。白莽的诗篇倾吐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彻底打碎旧世界,所以把它比作“爱的大纛”。白莽的诗篇永远记录了敌人的罪恶,永远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象铭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憎的丰碑”。这组排比句,以丰富的比喻(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现集中评述《孩儿塔》宣传革命,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充分抒写出作家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赞颂。小结作序对鲁迅而言是份内事,但是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传,因为他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怅,惆怅已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后的无限欣慰,所以在结尾处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再次体验作者的感情变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整体感悟在作者从产生惆怅到走出惆怅这样的感情波澜的涌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