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秋树的奇景(11段):
这一段共四句,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
小结:这样看来,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这种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好像不是在赞美北国之秋。其实,这是“悲剧美”。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的心态。我们接下去看作者的议论就可知道--
议论:议秋(12段)
这一段,说明“秋”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一句最能突出作者对秋的认识和评价的,是哪一句?请同学们把它读出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萧索的感触来的。”)
看来,能够欣赏秋天的人,是有感觉、有情趣的人。秋天是很好的,很有内涵的,也是很值得“深味”的--但最值得深味的,在作者看来,要算哪里的呢?--北国的秋天了。
问题⑦、故都的名胜颇多,可写者比比皆是,有香山红叶,有颐和园、昆明湖等,为什么不写这些景色,而写普通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
明确:这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关:“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有名的景点,定然十分热闹,不符合作者要写的心境--寂寞、忧郁、清静、悲凉等等。所以应当选些“冷色调”的景物。这就是“以情驭景”,“驭”,就是驾驭,即选择景物,同时,这些景物又确切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这就叫“以景显情”。
四.阅读迁移
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栗子珍
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裙子。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
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莴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
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
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挖沙的趸(dun)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
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
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
嘹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
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五、课后作业
语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