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琵琶行并序

2019-12-30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但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体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诗一问世,即广为流传,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剖析:声音是从水面上飘过来的,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使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急欲探寻这种美妙声音从何而来。这里作者首先写了主人和客人的行为表现,概括出主人和客人对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剖析:“寻声暗问”,顺着声音小声地问,写出了听者因被乐声吸引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其实这也是从侧面写乐声的感染力。从诗开头的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琵琶声或许是凄苦的,作者的寻声暗问,其实也暗含了对弹奏者的同情和关注。“迟”即“迟疑”之意,写出了琵琶女犹豫不决的神态和心理,本来,孤寂之人,遇人相问,当是很高兴的事,可琵琶女却犹豫不决,看来其必有隐衷。
    那“弹者”究竟是谁?其实,不用诗人发问,我们读者也早就急欲知道了。可是,琵琶女不仅是“欲语迟”而不肯回答,而且还不肯露面,让读者心中更添了一层悬念。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剖析:这一句描写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极为巧妙传神,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表现了她不愿意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剖析:弹奏之前即传情,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琵琶女技艺高超,调弦试音就已打动听者;另一方面,调弦试音都能融入感情,可见弹奏者已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为什么会“先有情”?会有什么样的“情”?这就为诗歌设下了悬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