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xx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xx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
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然后跟读,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开头是怎么写的?
2、为什么诗人要迸着血泪喊“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3、“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你如何理解?
4、“噩梦”“噩梦挂着悬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为什么“总问不出消息”?
6、对诗歌结尾的如何把握?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研讨以上问题
l.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为什么会进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