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

2019-12-22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二说,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其三精通禅学,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三说,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4、《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5、《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词人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国恨家愁,都是她的“愁”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开禧元年(12XX年)任镇江知府时所作,当时年已六十六岁,他登上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追慕古代英雄,感叹自己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 
7、《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重点难点 
1、《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 “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