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赏析及教学参考
2019-12-05二、整体感知
1.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一,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决非偶然;其二,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此外尚有旁证,详见“有关资料”。
2.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来解诗的做法相比,胡的见解确实高明得多。
三、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