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2019-10-20
【注释】 ○5攀登险峻的山壁。 ○6披,分开;蒙茸,丛生的杂草。 ○7虎豹是指山上狰狞的怪石,踞虎豹即蹲坐在奇岩怪石上。 ○8虬龙指盘曲之树木,登,攀也。攀上盘根虬枝的大树。 ○9栖同栖,鹘,隼鸟,鹰类。危巢,高险的鸟巢。全句:攀上隼鸟的高巢。 ○10冯夷,水神名,即河伯。全句是:俯视水神冯夷的水底深宫。 ○11玄,黑色,缟,白色。上身衣服叫「衣」,下身衣服叫「裳」,鹤身白而尾黑, 有如人穿着白衣黑裳。 ○12羽衣,鸟羽制成的衣服,传说是道家的服饰;蹁跹,即翩仙,飘然若仙。 ○13寤,醒也。惊悟,一惊而醒。 ※ 前、后赤壁赋比较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寫作時間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字數五三七字三五三字人物蘇子與洞簫客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主客關係兩人思想面向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達。二客不能從;夢中道士點化蘇子的引子。景象「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寧。霜露既降,木葉脫盡,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幽峭寥落體悟感懷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轉折由喜轉悲而樂。呈現一種曠達圓通的了悟。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的描述,呈現神秘氛圍,情感壓抑而深沉。寫作主線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直抒胸臆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哀傷之感二、留侯论——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辞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