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
2019-10-14
号已斋(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另三位元曲大家及代表作品马致远《汉宫秋》——悲剧、白朴《墙头马上》——爱情剧、郑光祖《倩女离魂》——爱情剧) 三、杂剧知识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可以堪称是元杂剧的典范,全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折”既是一个音乐单元,又是一个情节段落、叙事单元。一折戏,由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而一部杂剧的四大套曲又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相呼应。“楔子”则是四折正戏之外的过场戏,主要起联系剧情的作用,其位置灵活,并不一定置于剧首。元杂剧采用角色化的叙事话语形式。 “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如男女主角分别称为“正末”与“正旦”,一般都是正面人物。对人物的“角色”定位包含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褒贬评判。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粗暴勇猛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卜是“娘”的简写)、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邦老(盗匪)等、洁郎(和尚)等角色。元杂剧采用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一折戏的一套曲子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由正旦主唱的戏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学生依据发的材料进行比照,了解相应的名词。并做好笔记。四、理清情节师:本剧就是“旦本”由女主角——窦娥主唱的。下面请同学回顾一下楔子和前三折的故事情节。楔子: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婆。穷酸书生窦天章因为进京赶考所以两年前借了蔡婆婆的钱,连本代利40两因子没有能力偿还。所以就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婆抵债。端云3岁死了母亲,生的漂亮、性情善良,很讨蔡婆婆喜欢。于是将端云收养,将来做自己的儿媳妇。并且给他改名叫作窦娥。还额外给了窦天章10两因子作为应考用的盘缠。窦天章很是感激。第一折: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元剧中对庸医及卖药人的讽刺性的通称。春秋时名医扁鹊是卢国人,故有“卢医”、“卢扁”之称,此处“赛”是反语。)蔡婆婆去问赛讨债,赛无力偿还就想出了一个杀人灭口的主义。正巧被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婆才幸免遇难。赛医害怕再生事端,于是放弃了行医到农村卖老鼠药去了。蔡婆婆十分感激,并且在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家的情况。张驴儿父子遂生歹念——威逼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俩成亲,如果不答应就勒死蔡婆婆。无奈之下蔡婆婆将他父子二人带入家中,和窦娥说明缘由后并没有得到窦娥的同情,反而被窦娥骂了一顿。张驴儿得妻心切,于是想要通过毒死蔡婆婆独占窦娥。于是到了赛卢医那里买来了毒药。一开始赛卢医不肯给,后来被张驴儿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将他预谋害蔡婆婆的事情揭穿。有一天,蔡婆婆想喝羊肠汤,张驴儿见机会来了,待窦娥熬好后将毒药放入其中。美成想蔡婆婆闻到味道说很恶心,就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掉了。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将窦娥告上衙门,审案的官人不辨是非,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就匆忙判案。结果一桩冤案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