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2019-10-09“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XX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