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教案
2019-10-092、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 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何“乐山”? 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 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 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
(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 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
2、思路参考:
(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
(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 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