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2019-10-06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教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弑:杀君                    朝:朝见,动词               讨:出兵讨伐
以:因为                    之:到
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
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歌:唱歌,动词               谏:挽回                             追:赶上,及
已而:算了,罢了             殆:危险                             下:下车,动词
趋:快步走                   辟:通“避”,避开
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寂寞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