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案

2019-10-06

三.课内练习巩固
1.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丘不与(之)易也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止子路宿: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
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
3.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四.小结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
提问试卷基础知识
二.主要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1.参看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XX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三)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共计XX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寻章摘句。
(1)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每则短文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