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2019-08-20

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学习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学知识,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作为一门文学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我们只有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文本,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的知识,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做的非常到位。她先用《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与《行行重行行》做比较,让学生去体会二者在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然后又用十九首中的《上邪》,让学生分析它在表达方式上和《行行重行行》的不同。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文本的认识,又拓宽了知识视野,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同时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再者,我们如果考虑的远一点,功利一点,对比阅读将对我们的学生以后练习高考题提供帮助。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要善于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阅读理解。同时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不能抱着老教材,死守旧方法,而要与时俱进,将新的教学理念巧妙引入旧的教材的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分析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美感,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引他们到“感受、体验、品味、领悟”的道路上来。因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这样,才能还语文的快乐给学生。
可以说对比阅读是李老师这一堂课的最大亮点,是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地方。
当然,每一堂课都有优缺点,都不可能白璧无瑕,李老师的课同样如此。比如,学生间的交流还比较少,讨论问题时间不够充分,以致不能完全发挥学生潜能等。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