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品味情感,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 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3、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中过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时,又一朵奇葩盛开在诗歌百花园中,即《古诗十九首》。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诗歌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以诗歌首句作为题目。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士子官场失意、游子思家以及思妇的怨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妇诗。
二、 了解思妇诗。
教师问:思妇诗的内容。(有些学生认为是在外游子因思念妇人而写成的诗)
教师明确: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有没有错误。
2.学生自读这首诗,找出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行行重行行 又 与君生别离 活生生 相去万余里 距 各在天一涯 边
道路阻且长 充满险阻 会面安可知 怎么 胡马依北风 依恋 越鸟巢南枝 筑巢
相去日以远 一天天 衣带日已缓 宽松 浮云蔽白日 遮蔽 游子不顾反 回来
思君令人老 心情忧伤,形体消瘦 岁月忽已晚 尽头 弃捐勿复道 丢下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对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大家都能看到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但这首诗除了写思念之情外,还有一丝幽怨。从“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可以看出女子还有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四、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1.教师:读诗歌,根据理解,给这首诗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明确
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 “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开,两个人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会难舍难分,才会久别之后盼重逢。
②3——8句为第二层,这是从空间距离的遥远来写相思之苦。古人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相距越远,见面的机会就越小,思念就会越深重。
③9——14句为第三层,这是从分别时间的长久来写相思之苦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是相互离别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久远呢。
④15、16句为第五层,丢开不要再说了,我还是多吃口保重身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