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偶像 (苏教版)

2019-07-11

4、回答别人的采访该注意什么?

明确:(1)善于倾听,把握问题准确。除了特殊场合,应该问什么答什么(2)态度在真诚(3)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传递信息要明晰(4)注意一些原则的问题或机密的东西,回答要有分寸,可以闪烁其辞,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实践活动

1、阅读下面某县的县委书记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的采访,试指出这位县委书记回答的优劣。

记者: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因贵县某轮窑场占用农民耕地一事采访您。

书记:哟,不得了,你们记者是无冕之王呀,又是中央电视台的,得罪不起。

记者:书记先生您过奖了。说起“无冕之王”,社会上有不少人说县委书记倒是当地的土皇帝呀,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是您说了算,这xx乡建轮窑场的事您该知道吧。

书记:知道呀。

记者:也是经您批准的吗?

书记:是啊。

记者:可建轮窑场要占用农民的耕地。

书记:不占耕地,那轮窑场要建到空中呀!

记者:您觉得侵占农民的耕地合法吗?

书记:我们苏北还很落后,要发展经济,就得变通一下保护农田法。

记者:“变通”是否可以理解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书记:你怎么理解都可以。反正县里要发展经济,反正我们也没有违法乱纪。

记者: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以“变通”为代价吗?如果各地都像这样“变通”,那国家的法律不就变成一纸空文了吗?

书记:不能这样类推,各地情况不同,中央不也是一再要求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吗?

记者:“变通”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书记:是啊!

记者:我们换一个角度,假如您不是县委书记,而是中央领导或执法人员或平民百姓,您认为“变通”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合法的吗?

书记:这个,这个,我不喜欢假设,更不喜欢换一个身份。……

记者:建轮窑场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呢,如果农民没有了耕地,人们没有粮食,要钱又有什么用呢?

书记:这是理论上的大道理,地方工作是很复杂的,记者小同志,你刚才说到要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互换一下,我也可以轻松地提出你这样的问题,但你是否像我这样干得出色呢?

记者:我可没您这样的能力。

书记:哈哈,怎么样,承认了吧!

记者:我说的是“变通”的能力。

书记:哈哈,你不行。“变通”学问可不是你们这些娃娃们学得来的。

记者:是啊,我们学不来。谢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书记:不客气。

2、同座位分角色拟定采访提纲,互相采访。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