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设计

2019-07-06

(3)作用: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4、结构归纳:
情    节 一(开端) 二(发展) 三(高潮) 四(结局) 作    用
时    间 秋天的下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地    点 刑场(连接) 华家(连接)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华    家
(正面描写) 买  药 吃  药 谈  药 药  效(无) 国民的
愚昧
夏    家
(侧面描写) 人 被 杀 血 被 吃 事 被 讥 影 响(无) 革命者的
悲哀
5、以药为题:
(1)含义:
文题《药》有着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以有三种理解: 
a、人血馒头绝不是医治病人的良药——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象的医治病者的良药; 
b 、辛亥革命也不是医治中国的良药——群众愚昧麻木,革命者难以发动群众,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决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c 、彻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良药——只有唤醒群众,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取得革命胜利。
(2)作用:
a、揭示主题: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充分发动群众,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b、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
c、连接线索:作为“药”的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6、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
华老栓
1、找出文中描写华老栓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华老栓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
1、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人物形象:旧中国一个生活拮据、勤劳俭朴、胆小善良而又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贫苦劳动者。
老弱贫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间小茶馆维持贫困的生活。满幅补丁的夹被,如豆一灯便足以弥满全屋的两间房,足见贫困;熬夜归来,又一趟趟地给客人冲茶可见其勤劳;他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又说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馒头,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问杀的是谁就买其血,知道了是谁的血后还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为刽子手冲茶。
3、形象的意义:华老栓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社会“众生相”典型,他代表着当时的落后民众,他和不理解儿子的夏四奶奶是当时病态社会人物中最令人忧心、痛心的一部分。
康大叔
文中重点写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几处?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