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19-06-01二、阅读与品味:
本文中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探究与对话:
(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的?(从孟子的论辩艺术角度来分析)(2)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
四、作业布置: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友情提示: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比:等到;反:通“返”;馁:饥饿。
2、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政治主张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
六、学习反思
【知识卡片】兼词及其用法
古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曷”、“盍”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