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教案

2019-05-18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六节选文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垢:通“诟”,耻辱。不祥:灾祸。
    最后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小结:
    课文所选,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地反映老子的思想,但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论述特点是句多排偶,文多用韵。语言整齐中透着变化,时而层层排比,时而两两相对,有时韵散结合,有时一章一韵,具有错落有致的美。
    二、作业
    1.作课后一、二题。
    2.对老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登录网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