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课文解读

2019-05-14

    走到九点钟,他在一块岩石上绊了一下,因为极端疲倦和衰弱,他摇晃了一下就栽倒了。他侧着身子、一动也不动地躺了一会。接着,他从捆包袱的皮带当中脱出身子,笨拙地挣扎起来勉强坐着。这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他借着留连不散的暮色,在乱石中间摸索着,想找到一些干枯的苔藓。后来,他收集了一堆,就升起一蓬火——一蓬不旺的,冒着黑烟的火——并且放了一白铁罐子水在上面煮着。[这个情节表现出他是一个理智而且有野外生活经验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野外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求生的意志力再强,也难以生存下去。]
    他打开包袱,第一件事就是数数他的火柴。一共六十六根。为了弄清楚,他数了三遍。他把它们分成几份,用油纸包起来,一份放在他的空烟草袋里,一份放在他的破帽子的帽圈里,最后一份放在贴胸的衬衫里面。[细节描写,六十六根火柴要数三遍,可见他是一个十分仔细的人。把火柴分开存放,防止一起遗失。]做完以后,他忽然感到一阵恐慌,于是把它们完全拿出来打开,重新数过。[这种恐慌是担心火柴丢失的表现,在野外,他真真切切拥有的对生存具有实质意义的也就是火柴了。]
    这一节主要是细节描写,再次表明他是个头脑冷静的人。
    仍然是六十六根。
    他在火边烘着潮湿的鞋袜。鹿皮鞋已经成了湿透的碎片。毡袜子有好多地方都磨穿了,[侧面描写,没有写他走过多少路、受过多少苦,但从他磨成了碎片的鹿皮鞋和磨穿了的毡袜子就可窥见一斑。]两只脚皮开肉绽(由于外力的作用而皮肉开裂),都在流血。一只脚腕子胀得血管直跳,他检查了一下。它已经肿得和膝盖一样粗了。他一共有两条毯子,他从其中的一条撕下一长条,把脚腕子捆紧。此外,他又撕下几条,裹在脚上,代替鹿皮鞋和袜子。接着,他喝完那罐滚烫的水,上好表的发条,[细节描写,写出他的仔细。]就爬进两条毯子当中。
    在茫茫的荒原上,他扭伤了脚,朋友又抛弃了他,但他鼓足勇气和信心,独自度过了荒原的第一天。
    他睡得跟死人一样。午夜前后的短暂的黑暗来而复去。太阳从东北方升了起来——至少也得说那个方向出现了曙光,因为太阳给乌云遮住了。[写荒原特有的景象。]
    六点钟的时候,他醒了过来,静静地仰面躺着。[他需要冷静地思考计划一下。]他仰视着灰色的天空,知道肚子饿了。当他撑住胳膊肘翻身的时候,一种很大的呼噜声把他吓了一跳,他看见了一只公鹿,它正在用机警好奇的眼光瞧着他。这个牲畜离他不过五十呎光景,他脑子里立刻出现了鹿肉排在火上烤得咝咝响的情景和滋味。[这是他的联想,这种联想非常地准确,因为他极度饥饿,见到一只公鹿,马上产生一种相关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由他的肚子“提示”他的。]他无意识地抓起了那支空枪,瞄好准星,扣了一下扳机。公鹿哼了一下,一跳就跑开了,只听见它奔过山岩时蹄子得得乱响的声音。[“哼”字用得非常贴切,因为他的枪内没有子弹,根本不可能对公鹿造成威胁,而他本人又饿又伤,对公鹿无可奈何,所以公鹿的一声鸣叫在他听来无异于带有示威和蔑视性质的“哼”。]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