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2019-05-07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灰沉沉”、“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

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

“淅沥雨声”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师: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凄凉、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

知人论世。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关于秋枣大家可以用我们穴道的鉴赏方法课后去品读,去赏读。

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静、悲凉呢?这悲凉中的况味又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呢?

(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国之思、故都情结;俗语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不是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 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 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 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为人所不能言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

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放声诵读最后一段,再次体味作者的真情挚意。

师:从写作上来看,故都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 情景交融。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