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19-04-14(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