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
2019-04-09师:(击案)精彩!老师被你说服了。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齐声)弄懂了!
师:中气十足啊,好!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生思索、讨论,举手。师随点生c)
生c: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老师准备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啰!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生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师: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到底多少个?
生:(齐声)27个。
师:对了,27个。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师: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