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教案

2019-04-08

19xx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
最后,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噩耗è 悲恸欲绝tòng 骚乱sāo 晚祷dǎo 一刹那chà 摩肩接踵zhǒng 瞻仰zhān 忧心忡忡chōng
2、词义
惊惶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不知所措。
摩肩接踵:踵,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甘地被刺,孟买骚乱
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经过
甘被刺后的影响
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段).
2.主旨感悟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3.写法点击
以短小的段落,表达悲痛的感情。
甘地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圣雄”,他为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但在民族的仇杀中却遭了毒手。这篇新闻既写圣雄死的过程,也写他死的影响。事情巨大,悲痛巨大。如何反映这一重大事件,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作者除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还在句式上,尤其在自然段的写法上一反写重大事情的集中、酣畅、大篇幅,而是以小巧、平实取胜。你看全文16段没有一段够得上长段的,最长的是13段,也只不过120字左右,最短的14段,只有一句话:“当晚,在人民群众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让他们瞻仰了甘地的遗容。”这些短的段落,使我们想见到作者在写这篇新闻时的悲痛之情,好像写一段话也要用尽所有的力气,用尽所有的感情。所以说,这样小的段落,是很容易表达丰富的、难以言传的感情的。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