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寡人之于国也

2019-04-04

    成功地使用排偶修辞,对于突出观点、强化感情、增强文章纵横驰骋的气势,造成对于论敌的冲击力,有着重要作用。在第四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的则是对偶。正因为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不仅生动形象,富于气势,而且读来声调铿锵,琅琅上口,于整齐的句式中洋溢着参差和谐的音乐美。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即同形异义。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美好的。初中课文《孟子二章》中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句话,其中“亲戚”一词即是词义的扩大,句中用的是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寡人之于国》中的“河内”“河东”之“河”在文中只指黄河,今义则要大得多。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桃花源记》中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话,其中“妻子”一词的意思是妻子儿女,今义只指妻,与“丈夫”相对,词义缩小了。《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也是词义的缩小。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指某个词语在古汉语中表示甲事物,而到现代汉语中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所谓“感情色彩变化”,就是某个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所谓“名称说法改变”是指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字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寡人之于国》中“河内凶”“河东凶”的“凶”字在文中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项是“凶恶”“凶残”的意思;“邻国之民不加少”中的“加”字在文中是“更”的意思,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项是“增加”。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