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第二课时)教案
2019-03-26(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明确: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
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他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平更是不屑一顾了。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三笑司马懿胆小。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
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的心情。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解说: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
2.在本课中,诸葛亮有三嘱、三哭,司马懿有三探,马谡有三笑,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试体会《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层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研究性阅读
1.失街亭谁之过
①提问:关于失街亭,有人认为责任在马谡,也有人认为责任应归诸葛亮,你们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并且置诸葛亮强调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于不顾,口出狂言:“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自量力。俗话说“骄兵必败”,他如此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焉能不败。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又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当自己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竟然临阵脱逃,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