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呱呱(象声词,形容一直不停地说话)地说个不停。[只此一句,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姑娘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真相信她这一生没有一分钟是在沉默中度过的。她母亲时常为此生气,总是拦住她的话头,可是我就不这样做。看到敏妮沉默是很不自然的,她倘若半天不说话,我就不能忍受。因此我和她的谈话一直是很热闹的。
开头先交代敏妮的性格特点——好说。连她的母亲有时都为此生气,为下文敏妮和喀布尔人做朋友作反衬。
比方说,一天上午,我正在写我的新小说第十七章的时候,我的小敏妮溜进房间里来,把小手放在我的手心里,说:“爸爸!看门的拉蒙达雅,管乌鸦叫‘五鸦’。他什么都不懂,对不对?”[写出小女儿的顽皮、聪明、可爱。]
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她解释世界上的语言是不同的,她已经转到另一个话题的高潮。“您猜怎么着,爸爸?普拉说云里有一只象,从鼻子里喷出水来,天就下雨了!”
当我静坐在那儿思索着怎样来回答她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她忽然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爸爸!妈妈跟您是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不觉地低声自语着:“她在法律上是我的亲爱的妹妹!”但是我绷起脸来敷衍(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诚恳,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她道:“去跟普拉玩去吧,敏妮!我正忙着呢!”
这几段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敏妮的顽皮、爱说话。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这孩子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我正在专心地写我小说的第十七章。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拉达•辛格,刚刚把女主人公康昌拉达抱住,正要带着她从城堡的三层楼窗子里逃出去,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人在印度多做小贩)!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不干净)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喀布尔人第一次出现,是通过敏妮出场的。
我不知道我女儿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感想,但是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很形象生动地写出儿童好奇、顽皮又胆怯的心态。]她糊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我书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情况是那样地紧急,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阿卜都•拉曼、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他要走的时候,问道:“先生,那个小姑娘在哪儿呢?”[这个喀布尔人走进我的屋子,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兜售他的货物,而是对小姑娘有兴趣。]
我想到敏妮不应当有这种无谓的恐惧,就叫人把她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