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尔人》课文解读
2019-03-26她站在我的椅子旁边,望着这个喀布尔人和他的口袋。他递给她一些干果和葡萄干,但是她没有动心,只是更紧紧地靠近我,她的疑惧反而增加了。[写儿童的心理很准确。]
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写敏妮和喀布尔人的第一次见面。
可是,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这更衬出喀布尔人对小姑娘的友善。]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这是一个细节描写,从喀布尔人“不在意”地接钱,漫不经心地把钱丢进口袋的动作可以看出,他给敏妮东西,根本不在意回报,他是真心喜欢这个小姑娘,因为喜欢,下面的许多言行才顺理成章。]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敏妮是高兴的,而她的母亲吓得叫起来,这反映了她们不同的心理:敏妮的内心是单纯的快乐,而她的母亲则加进了许多的人生经验。]
我正在这时候走进了门,把她从危急的灾难中救了出来,我自己就对她进行盘问。
我发现这两个人会面不止一两次了。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孩子单纯的语言渲染出无比的快乐。]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子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这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便反问道:“那么,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你公公家去呢?”
孟加拉的小姑娘,多半早就听说过公公家这一回事了。但是我们有点新派作风,没有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敏妮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有点莫名其妙(形容事情很奇怪,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但是她不肯显露出来,却机灵地回答道:“你到那里去么?”[写敏妮的机警聪明。]
可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谁都知道,“公公家”这几个字有一个双关的意思。那就是“监狱”的雅称,一个不用自己花钱而照应得很周到的地方。[语言幽默。]这粗鲁的小贩以为我女儿是指这个说的。“呵,”他就向幻想中的警察挥舞着拳头说:“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像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就哈哈大笑起来,她那了不起的大个子朋友也跟她一起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