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布尔人》课文解读

2019-03-26

    我觉得有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他一直把印有女儿那小小的手印的纸放在贴心的地方。]
    这一节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也非常感人。一个迫于生计、长年在外奔波的穷苦的商贩,心中一直惦记、思念着自己疼爱的小女儿,可是他没有办法经常见到女儿,他甚至不能够请人给女儿拍一张照片或者画一幅画像,他只能珍存着小女儿的小小的手印,聊以慰藉一个父亲的孤寂的爱子的心。行文至此,这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与小敏妮一见如故也就揭出了谜底:他实在是把一个父亲的耐心和爱意转移在了敏妮身上了。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抛开一切社会地位和公众面前的角色,我和他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亲。]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小帕拔蒂的手印,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敏妮。
    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敏妮出来了,她穿着结婚的红绸衣服,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一个小新娘的样子,含羞地站在我面前。
    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有点惊讶的样子。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在这个喀布尔人心里,敏妮依然是八年前的样子,活泼可爱。也许在漫长的监狱生涯当中,他把与敏妮的交往像放电影一样,每天要回想一遍,不然敏妮天真顽皮的形象怎么会定格在他的脑海里,他怎么会吃惊呢?]最后他微笑着说:“小人儿,你要到你公公家里去么?”
    但是敏妮现在懂得“公公”这个词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地回答他。听到他这样一问,她脸红了,站在他面前,把她新娘般的脸低了下去。
    我想起这喀布尔人和我的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一天,我感到难过。她走了以后,拉曼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就在地上坐下来。他突然想到在这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他必须重新和她做朋友。他再看见她的时候,她一定也和从前不一样了。而且,在这八年之中,她怎么可能不发生什么变故呢?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敏妮与自己的女儿一直是以天真烂漫的小女儿的形象定格在这个喀布尔人的脑海里的。今天,他见到了已经是新嫁娘的敏妮,自然想起了八年不曾见过的女儿,在别人家嫁女的喇叭声中,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家乡——女儿也应该长大了吧。小说没有写他的表情,但那“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的表情却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