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2019-03-08

活动三:发现主旨——探究人性美的本质

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她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请同学们查阅各自手头的资料,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归纳: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

一位美国学者在写给沈从文的诗的结尾处写到“我知道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这就是翠翠的魅力,这就是边城的魅力!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

(以上活动安排了“梳理人物关系——发现人性——发现主旨”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对“发现人性美的背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确保了学生阅读的主题性,也使该课教学走向了深入,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而对祖孙情、军民情、人物情等的探讨活动,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而且切入口小,包容性强,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对长篇文章进行了战略性的重组,教学目标与内容生成的依据都植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用多媒体渲染,用问题激发,用朗读唤醒,用合作来促进,很好地落实了学生主体性。)

三、拓展延伸,培养实践能力

《边城》一文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很多很多,请列举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

(拓展延伸部分的设计意在让课堂成为“发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中,发展其智慧技能,让举一反三在学生的实践层面上实现它的意义。)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发现,即能促进他们的言语实践,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还能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专题讨论的设计以及课后研究性学习的专题,都由学生自己确定,着眼于学习主体的兴趣与个性,一反原来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完全预设以及教师掌握权威的真理性结论的状况。把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主动发现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言说争辩的权利。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惊喜地看到学生许多精彩读议的场面,收获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2、关注教学内容生成性。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发现、探究、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生成的主体。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动态化的生成,需要学生主动探究和建构,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生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通过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又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认识,汲取那些与自己不同理解的见解,形成更丰富、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解。课后拓展延伸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确定学习主题,运用一切阅读手段来拓展自己的思维,通过整合零星的发现,增强自己的思维严密性与深刻性。在自主与合作的动态生成中,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和谐发展。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