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学案

2019-03-06

(4)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前赤壁赋在结尾处——安谧幽静,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消极中有一种开阔旷达。
后赤壁赋在结尾处——迷离恍惚,惊险,暴露出一派消极出世的态度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前 后
秋景 水月禅境 清幽,明亮的 冬景 山鹤幽情 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 江中游 山上游
说理议论 叙事记游
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后一觉天明,心旷神怡 道士化鹤,气氛神秘,
心情旷达 暴露作者消极矛盾的心情
【典型例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举酒属客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杯盘狼籍
答案:①属通“嘱”,指劝人饮酒。②冯通“凭”,乘。③籍通“藉”,凌乱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乌鹊南飞 ②下江陵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顺流而东也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渺沧海之一粟 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①南,向南,名词作状语。②下,攻占,名词作动词 ③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④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⑤渔樵,打鱼砍柴,名词作动词。⑥侣、友:以……为侣、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⑦渺,以……为渺小,意动用法。⑧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动用法。
3、分析下列句子划横线词语的高妙之处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一个“泛”字,写出了小船自由自在地飘浮于江面的情景,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徘徊”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动态,实是小船飘浮于江流所致,更显现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关爱眷恋之情。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横”字写出了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是平视,是近景。“接”字是上眺,是远景,写出了月光波影充溢于天地之间。“横”“接”相映,描绘出秋江月色的全景,是大写意画,表现了作者心境的旷达、宁静、快乐。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纵”是小船的自由放纵,也是作者精神的自由放纵,写出了江流的湍急。“凌”是升高的意思,既写出了小船的轻捷,又引出了下文的想象。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