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评课稿

2019-03-01

       比如,曾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为“仁者”的一面时,曾老师追问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贵?一经追问,学生的思考便深入了。其实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非一切富贵。曾老师恰当地引用了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富贵而可求,虽为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来佐证这个观点,如此,学生便贴近了孔子的原意,进而还原了孔子的形象。
       还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时,曾老师的追问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对4.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一个深入理解,曾老师追问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那么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关键,“不惑”不是说智者没有碰到迷惑的问题,而是说当智者碰到迷惑时,懂得取舍,故而不惑。
        引导,让学生思考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学表现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处理。
       这本教材中所有课文都是取《论语》中主题相近的章节拼凑而成的,《教学指导意见》说《论语》的学习有三个维度——文字、文章、文化,又认为这里的“文章”只能算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而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文化上。于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也呈现出“散乱无章”的态势。曾老师的可贵处在于,将这缺少紧密联系的14章连缀成文,线穿珠连,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重构了文章,赋予它“文章”的意义。
       曾老师将本文作了这样的内容梳理:开首两章阐述了“君子”的内涵——质和文,道、德、仁、义(义以为质)四者为质,艺(游于艺)、礼、孙、信四者乃文。中间十章展现了“君子”的三种形象、三个侧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简说成君子“三达德”,当然,这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曾老师在小结时做的这番梳理,体现了她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最后两章讲了“质”与“文”的关系,里德为质,外表为文,文质兼备、表里如一方为君子。——这是一次艰难而了不起的创造,可谓“斐然成章”了。
       有了这样的整体理解,对教材进行独到处理便有了张本。曾老师从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话: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并将对这三者的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这样,曾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可谓“知其所以裁”也。
 
       如果把教学表现当作“文”,那么教学内容大概可以是“质”了,课堂教学如做君子一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老师的课可谓文质兼美。
 
       三、白璧微瑕
       如果一定要说瑕疵的话,我认为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文字上再落实一点,如实词的积累,“耻恶衣恶食”中的“耻”,这里有重要的活用现象,应稍加提及;除字面义,还有文字的延伸义,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如果能抓住“浮云”的特点让学生加以联想的话,学生便可以形象地理解这里的内涵。还有这堂课,书声琅琅,感觉很好,但是遗憾的是少了个别学生表现性的朗读,尤其是集中写“仁者不忧”的三章,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受到孔子及弟子的君子形象。最后这堂课还留给我一个思考,为什么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到位回答之后,最后仍会有学生提出对质和文关系的疑惑?
       以上是我的浅见,非常愿意接受曾老师和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指正。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