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学案

2019-01-02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