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是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普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1、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即加强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人民大众对科学的理解。
b、 科学精神与社会正义和良知相辅相成,纳粹毒气专家不具备科学精神。
c、 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d、 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答案:d (abc)
2、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知识掌握得越多,理解得越深,科学素质也相应地越高。
b、 凡是科学知识,都会带来负面效应。
c、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精神。
d、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3、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中。
b、 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c、 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 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反馈练习: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