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018-07-31

【明确】(一)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五)关于教者素养

幻灯片: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巴结、奉承],富而无骄,何如[即“如何”,《论语》中的“何如”都可译为“怎么样”]?”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贫而乐[又作“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好像]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斯之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与[同“欤”]?”子曰:“赐也!始可与[省略“之”]言《诗》已矣,告诸[之,代“子贡”]往[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而知来[动词活用为名词,未知的事]者。”

【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左传》)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

【明确】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第一)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第九)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阳货第》十七)

归纳: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例①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②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例③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幻灯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弟子的自称]何述[传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四季]行[运行]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百物生[生长]焉,天何言[属宾语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其特征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哉?”

子曰:“若[如果]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不过、只是]为[做]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如此、这样]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述而[却,表转折的连词]不作[创造],信[相信]而好古[指古代文化],窃[私自、私下]比于我[介宾短语后置]老彭。”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