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潘富恩.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
(三)关于教育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注意文本内容内在的逻辑“勾连”。)
【活动】推选一位同学朗读有关“教育内容”的两段文字。
重点字词及译文
幻灯片:
子以[用,介词]四教[省略“之”,代“学生”: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
陈亢问于[向,介词]伯鱼曰:“子亦有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听说]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其子也。”
闻:①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③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见闻、知识(博闻强志)
【问题】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