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

2018-03-31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
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2)虚词
1、 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
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