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⒉了解本文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大义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⒉介绍写作背景⒊介绍“碑记”文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⒉知识点归纳⒊思考: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四、具体分析㈠析“五人”之死的经过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为何而死?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⒉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读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明确: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表现了五义士的什么品质?明确:“…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 “…颜色不少变”;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这句名言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五位义士本素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明确: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①对比手法
对     比意  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淹没不足道”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易其志”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显位“辱人*行”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现实)容于身后的显耀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②叙议结合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如何做到叙议结合的?明确: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于议论。但三部分中,记叙和议论互有穿插。如文章开始,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小结:本文为了更好地突出“激于义而死”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这样,既能具体描写这次事件的经过,又便于随处表明作者的爱憎态度。但在具体行文上,又各有侧重,前半内容侧重于记叙,后半内容侧重于议论。综观全篇,叙议分配合理,并紧密结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古文观止》中评曰:“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司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㈢齐读课文,领略英雄们的壮烈的风采五、课文小结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一意,说有赖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关系,令一时附阉缙绅无处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