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六首》教案

2017-10-02

2、诗歌教学中的诵读
诗歌教学中情感与美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诵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对诵读的注重可以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界的共识。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说,声音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波动,而文字则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想象的过程,一个有很高文学素养的人,这个思考想象的过程可能非常短暂,但对初学者而言,显然声音更容易打动他。
而且,学生如果认真的进行诵读的话,是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解的,反复诵读的过程便也是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但这个反复并不等于简单的一遍遍重复。在这课教学中,诵读是通过疏通诗意、情感理解、文本欣赏等几个阶段反复进行的,每经过一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诵读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大部分的诗歌教学中,充分的诵读是一种必要的过程。
除了学生的诵读外,我们常常会为学生作范读或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这显然能够更直接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帮助也使学生减少了自我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在某些时候可能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我们可以认为,范读也是一种教学中的脚手架,它的运用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来确定。对本课而言,《书愤》并不是一首非常难于理解的诗,应该更多的给学生自主理解与感悟的机会,因此本课中教师的范读环节并没有出现在教学的开始,而是在学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而在课堂导入后播放的配乐朗诵录音并不是作为范读出现,而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这也是我要讨论了下一个问题。
3、多媒体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曾经是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也曾引起许多争论,应该说目前已达成了某些共识。仅就多媒体技术而言,这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它的具体运用实际反映了教师的某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从知识传递的层面而言,恰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主要作用是:
(1)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降低认知难度,将抽象的化为形象的、直接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
而从学生知识建构的层面而言,可以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认知过程。
但我们需要注意,无论如何,就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首先是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目标的明确。就诗词教学来说,从小学到高中应是从注重内容、情感的理解到注重文本鉴赏逐步变化的过程,应该越来越多的引导学生仅仅以文本本身为媒介体味诗词,这样相应的音乐、图画、动态视频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情感的技术手段应该随着学生年级或者说诗词欣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减少,同时也避免图画等确定的形象限制学生的想象与感悟的空间。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基本没有出现图画、动态视频等,学生初读文本后呈现的配乐朗诵录音并不以降低认知难度为目的,而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质疑,从而触发学生自我深入理解诗歌情感的过程,也就是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
诗歌教学中情感体验应该是一种重要内容,但对高中生而言,更要学习用语言去表达这种体验,鉴赏这种体验。让学生感动并不是语文课或者说高中语文课的目标,也不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情感体验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本课而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的掌握,这种运用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这个过程比给学生结论显然更重要。教师可以适当作出示范,给学生展示这种方法运用的思维过程。然后可以让学生当堂在练习本上书写,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讨论,书写可以放慢思考的速度,但也提高了思考的强度,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更有利于思维的成长。
有人说,每一节课都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但也正是种种遗憾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有新的领悟,也让我们有新的变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