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陈情表》学案

2017-10-02

8、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一).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  )(2)不跻大位(  )
(3)盈其箱笥(  )(4)为时所排(  )
(二).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b.所以不欲观览
c.衣冠之士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四).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__________,李的态度是___________。
(五).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参考: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一方面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最后作者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自然得出“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参考: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一)(1)居于首位((2)晋升(3)装满(4)排挤
(二)b
(三)(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四) 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             委婉拒绝
(五) 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