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