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顾“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是有提前的警告的。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不足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汽车接二连三的被抢,“我”也接二连三的被打,而且最后还看到了和我“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抱着我那个红色的背包”。那“我”该怎么办呢?进入了下一个层次。
第四部分(“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结尾),“我”蜷缩在汽车的心窝里,感到自我的修复和感化,他发现旅店竟就在这里。
“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知道自己的心窝还是暖和的”,因为我发现了旅店,发现了自己内心中原来潜藏着精神栖息地(如:希望、执着、正义……)。
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我”,能够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就把它概括“成长”二字。
结构网络
问路-含混回答(欣赏)
拦车-一闪而过(高兴)
请求-冷漠拒绝(焦急)
搭车 殴打
抢劫 嘲笑(愤怒悲伤) 被抢
美好→残酷
(出乎意料之外,
人生设想碰壁)
“我”→
迷蒙离奇、漂浮不定
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梦境与现实的结合)
问 路
没有明确的答复
1次高兴
拦车
2次着急
没有成功
人物形象模糊,有朦朦胧胧的感觉
这一部分的情节似乎很温馨,没有旅馆,没有人指路,没有人愿意让他搭车,可忽然有一个抛锚的汽车让他产生了希望,可希望过后又是失望,汽车又抛锚了。内容基本是写实,但人物有些模糊,尤其是那个汽车司机,到底是个什么性格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始自终没有让读者看清楚。第一次出门的“我”却感觉“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写出了“我”的人生经验的浅薄。
汽车被抢
“我”挨打 司机抢包 其他人
愤怒 高兴 无表情
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
“我”该怎么办?
是的,他也不知道。梦是没有确定的意义的,梦仅仅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过程,它只能是作为梦存在着。诠释这类小说,如同为人圆梦一样,除了牵强附会、胡说八道之外,你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
遍体鳞伤
↓
身体、心灵
没有放弃
有希望
(心窝还是暖和的)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你们的成长中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可以带给我们成长中的启发?
二、技巧鉴赏
1、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的确,开头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