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音乐

2017-05-2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科学性和文学性有机结合。
2.了解“这个世界的音乐”是怎样的一些声音。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由现象到理性分析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热爱大自然,热心科学研究。
2.勇于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美育渗透目标
赏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式说明。
学法指导
本文为自读课文,可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以及词语的含义。

2.研读课文,完成练习一。找出文中所写的“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它们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3.品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信心。
3.学习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难点:
1.科学上的术语理解。
2.一些较难的翻译语句。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三读”,即初读、研读、晶读。
2.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3.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引读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讲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以便于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能更好地体会这一点。
3.学生做好“三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这篇课文。
4.学生试着仔细观察、倾听来自自然的“音乐”,并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是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的开场白。世界是奇妙的,自然是神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了自然,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自然的奥秘。初中时我们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时,老师只说这是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但今天我们学习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后,将对“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有新的认识。
板书:这个世界的音乐。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关于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2)关于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就是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小品文。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能较敏捷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动态。有些科学小品根据内容需要,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说明,使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全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1)正音
噪(zào)声 颤(chàn)动 胸脯(pú) 剔(tī)除
婉(wǎn)转 歌鸲(qú) 骨骼(gé) 戛(jiá)然而止
管弦(xián) 缥缈(miāomiǎo) 湮(yān)没 鱼鳔(biào)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