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

2017-05-05

〖小资料〗

(一)作者。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19xx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xx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北伐,作革命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失掉组织关系,流亡到日本。1928年,以茅盾的笔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的领导工作。1932年12月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还完成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几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赴苏访问。1948年底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及第一次文代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茅盾光辉的一生,同年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指出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写作时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后,茅盾“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像一只失去定夺的小船,浮荡颠簸,浪迹于香港、长沙和汉口。1939年3月又去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因此,同年年底到重庆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