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教案

2017-03-27

[讨论]上述问题可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讨论和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去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况,陈述理由。

[示例]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à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à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à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à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板书]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正说)

[明确]紧紧扣住文章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和鲁迅对社会黑暗面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完成上述课堂思维训练。

春末闲谈

[课文解读]1、笔墨趣味在“闲话”

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正是北京(一九二五年)春末”。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

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⑦⑧)

2、思想是无法禁止的

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正如作者在七天之后所写的《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春末闲谈》一文中所列举的“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有“特殊知识阶级”的“特别发见”,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繁琐的条款。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鲁迅的讽刺才能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