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