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李清照词两首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剖析:这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语段。仰望则雁过长空,俯视则残花满地。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现在却已憔悴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这里明写花的憔悴,暗写自己形容憔悴,正是因为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作者以一系列蕴含愁绪的意象渲染了重重愁思。梧桐叶落,秋色撩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点点滴滴”叠字运用极妙,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几个字语意双关,明写细雨,暗写泪水,是“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心绪的必然发展。以上所写,未见“愁”字,而使人感到愁情绵绵,但终是不吐不快。到篇末,这个字终于憋不住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一个反诘句,十分自然地收束全词。物是人非,深哀巨痛,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得了呢?这个结尾,将词人蓄积已久的怨愤喷泻出来,精警有力,余味无穷。

结构图解
《醉花阴》结构如下图:
 

《声声慢》结构如下图: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醉花阴》一词通过写重阳节时的景物和自身感受,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2.《声声慢》一词写主人公秋日某天的愁苦心绪,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怀,表达了词人寂寞空虚、惆怅无助的心境。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自我反观,善用比喻的《醉花阴》
比喻的巧妙是《醉花阴》这首词得以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巧用迭字,创意出奇的《声声慢》
《声声慢》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这十四个字妙就妙在有层次,妙在细腻曲折地道出了思妇之情。心中不定,若有所失,所以“寻寻”;寻而未得,可心里不相信就这么没了,于是“觅觅”,仔细寻找;左搜右索不见所觅之物,终于明白:此物今生是再也找不着了,顿时觉得房栊寂静,空屋无人,“冷冷清清”;“冷冷”,只是身体的感觉,“清清”,则是内心逐渐升起的凉意,凉意渐浓,郁结于心,又继之以“凄凄”;这沉积在心底的凄清像铅块般沉重,于是“惨惨”;此时肠痛心碎,伏枕而泣,心中之痛,只有“戚戚”二字可以形容。这样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为追求迭字之巧,必定带来堆砌的弊病,一涉及堆砌,就弄巧成拙了。所以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置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这样细腻曲折的心情,只有女诗人才写得出。

3/4